15 个藏在生活里的法律细节,懂了能少走很多弯路
15个关乎权益的法律要点,你需要知道:
1、抵押房产出售无需银行同意
根据《民法典》新规,房主将房子抵押给银行后,无需经过银行同意就能出售房产。此时,银行虽不能阻止交易,但可向房主主张违约责任,或要求从售房款中优先受偿,而买家依然能合法获得房屋所有权。
2、公司跨区域搬迁可能涉及赔偿
公司搬迁(例如从深圳迁至东莞)属于劳动合同内容的变更。若劳动者不同意搬迁,有权解除合同并获得赔偿。即使是同一城市内的远距离搬迁(如深圳罗湖到龙岗),司法实践中也有支持员工赔偿请求的案例。
3、年会抽奖奖金属工资收入,公司不得赖账
公司年会抽奖的奖金,在法律上属于员工的“其他形式工资收入”,而非赠予。这意味着公司不能以“赠予可撤销”为由拒绝支付,员工若未拿到奖金,可通过劳动仲裁维权。
4、“自愿不缴社保”的约定无效
即使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“员工自愿不缴纳社保”,该条款也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。若公司未缴纳社保,员工据此主张赔偿,法院会依法支持。
5、人身伤害索赔:民事诉讼比刑附民更有利
若因他人侵权导致人身伤害(如被打断腿),选择民事诉讼主张侵权赔偿,可获得包括医疗费、误工费、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在内的全额赔偿;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仅支持医疗费、残疾辅助器具费等实际物质损失,无法主张精神赔偿。从权益最大化角度,优先选择民事诉讼更有利。
6、“老赖”影响子女政审,需谨慎对待
现行法律虽不支持“父债子偿”,但失信被执行人(老赖)的子女在考公、参军等需要政审的场合,可能因父母的失信记录无法通过审查。成为老赖前,需考虑对子女未来的潜在影响。
7、“假离婚”不存在,法律上离婚即生效
为买房、避税等目的办理“假离婚”风险极大。法律上没有“假离婚”的概念,只要办理了离婚登记,婚姻关系即宣告解除。若一方“假戏真做”或发生意外,另一方将丧失继承权,尤其当房产登记在对方名下时,可能面临“人财两空”的结局。
8、“骗婚”并非法律概念,财产欺骗不影响婚姻效力
法律上没有“骗婚”的明确界定。例如,一方隐瞒真实财产状况(如声称身价百万实则一无所有),另一方以“欺骗”为由申请离婚、撤销婚姻或主张婚姻无效,通常不会被支持。
9、“救命钱”可申请先予执行
涉及追索赡养费、扶养费、抚育费、劳动报酬等生活必需费用时,当事人可向法院申请“先予执行”,即判决生效前,法院可裁定对方先行支付款项,保障基本生活需求。
10、警察询问可能采用引导性方式,需保持冷静
警察在询问过程中,可能会使用欺骗、引诱、威慑等方式获取信息,面对此类情况,需保持心理准备,理性回应,避免因情绪激动做出不当陈述。
11、“不承认就通知家属单位”多为威慑手段
警察声称“不配合就通知家属或单位”,通常是为了促使当事人配合调查的威慑方式,99%的情况下不会实际执行(否则可能影响后续办案),无需过度恐慌。
12、自家遭殴打时还手,可能构成正当防卫
在自己家中遭受他人殴打时,为制止不法侵害而进行的“还手”,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,法律上会予以认可。
13公共场所滑倒,管理者可能担责
在商场、餐厅等公共场所因地面湿滑摔倒,若管理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(如未设置警示标识、未及时清理),受伤者可向其主张赔偿。
14、“法人”是组织,而非个人
法律上的“法人”指的是公司、企业等组织,而非个人。日常所说的“与某公司法人吃饭”是错误表述,正确说法应为“与某公司法定代表人(或法人代表)吃饭”(如马云是阿里巴巴的法定代表人,而非“法人”)。
15、劝酒需担责,需保障醉酒者安全
聚会时若过度劝酒导致他人酒精中毒、意外受伤甚至死亡,劝酒者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,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及刑事责任。劝酒者有义务确保醉酒者的安全(如护送回家、联系家属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