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用新闻

信用新闻

深圳激活民营经济新动能:法治护航下的创新服务矩阵

发布时间:2025-05-22点击:1

自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正式施行以来,深圳各区紧扣“持续、健康、高质量发展”目标,以制度创新为笔,以精准服务为墨,在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蓝图上勾勒出极具特区特色的实践路径。从产业转型到纾困解难,从政策创新到服务升级,一系列“真招实招”赢得企业家频频点赞,为全国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“深圳经验”。 

一、精准滴灌:定制化服务体系破解发展痛点

在光明科学城,“1234企业服务体系”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催化剂。作为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的核心承载区,光明区针对企业科研成果转化需求,构建起“线上线下双轮驱动”的服务生态:依托“光明企业数字化服务2.0”平台实现政策智能匹配,通过“助企行2.0”专项行动开展万名干部挂点服务,强化政策、空间、资金三大要素保障,创新“找市场、找空间、找资金、找人才”四找机制。某生物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: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链条上,每个环节都能找到对应的服务接口,这种‘全周期护航’让科创企业敢投入、能落地。” 

作为拥有52.7万市场主体(民营企业占比98%)的产业大区,宝安打造的“1+10+N”服务网络正打通中小微企业成长的“神经末梢”。区级服务中心统筹资源,10个街道站点精准触达,N个园区服务站嵌入产业集群,形成“法律咨询、财税服务、供需对接”一站式服务矩阵。数据显示,仅2024年一季度,全区园区服务站已促成300余笔产业链合作,帮助初创企业平均缩短40%的落地周期。

 二、转型赋能:新兴产业赛道的场景化破局

盐田区的“云端企业驿站”里,一场关于“新质生产力”的思想碰撞正在上演。该区创新推出“场景开放计划”,每年释放超亿元政府订单,向民营企业开放海洋经济、低空经济等六大领域应用场景,构建“技术验证—场景试用—商业推广”全链条生态。某无人机企业负责人现场签约时表示:“从研发到市场的‘最后一公里’,政府用场景清单搭起了桥梁,让创新成果不再‘养在深闺’。”

 面对企业“出海”浪潮,罗湖区的“企业出海服务平台”成为转型助推器。这个覆盖1000余家重点企业的服务联盟,整合金融、法律、物流等100余项专业服务,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“出海路线图”。从海外市场合规评估到跨境融资对接,平台已帮助50余家企业规避投资风险,实现“研发在深圳、市场在全球”的双轮驱动。

 三、改革破冰:制度创新破解发展瓶颈

“这是绝境中的新希望。”福田区某科技企业负责人谈及“企业重组服务中心”时难掩激动。作为全国首个市场化纾困平台,该中心将司法、金融、税务资源整合重构,把企业救助节点从“破产重整”前移至“亚健康干预”,通过预重整辅导、债务重组等柔性措施,让困境企业获得“重生机会”。数据显示,首批试点企业的重生周期较传统程序缩短60%,资产回收率提升35%。

 这种“前端介入式”改革,正是深圳落实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的生动注脚。从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到企业重组服务机制,特区始终以“改革试验田”的担当,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。例如,宝安区在园区设立“中小微企业服务站”,将政策解读、融资对接等服务嵌入生产一线;南山区推出“民营经济创新生态指数”,用12项核心指标动态评估企业发展环境。

 四、法治护航: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新范式

“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施行,让我们吃了‘定心丸’。”宝安区新安街道商会会长林填发展示了最新的“政策大礼包”: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“一键申报”到知识产权保护“快速响应”,深圳正通过“法治+数字”双轮驱动,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一季度,全市民营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同比增长22%,新增市场主体中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达38%。

 在光明区,“企业服务专员”制度正在重塑政商互动模式。每位专员需通过“政策通”“产业通”考核,深入企业收集的问题需在72小时内响应,复杂事项纳入区政府“揭榜挂帅”机制。这种“有需必应、无事不扰”的服务理念,让民营企业家感受到“暖心而不越界”的法治温度。

 “政策供给”到“生态构建”,深圳的探索揭示: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,既需要法治的“硬保障”,更离不开服务的“软环境”。当各区的创新举措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,当制度红利激活千万市场主体的创造力,这座“民营经济第一城”正以改革创新的姿态,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。正如某企业家在“云端驿站”留言:“法治护航下的深圳,让民营企业敢闯敢试,更能行稳致远。”